西藏历史悠久,文化表现形式独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期14天的“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调研采访活动中,总台记者深入高原腹地,深刻感受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带来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和西藏自治区对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推行的创新性发展模式,使越来越多的文化瑰宝绽放光芒。
江孜县位于日喀则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的“江孜协玛氆氇”在西藏久负盛名。氆氇,是雪域高原上最常见,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纺织品。它是用长毛羊颈部的细毛,经过精细的手工加工制作而成的。2009年“江孜协玛氆氇编织技艺”被列入了西藏自治区级非遗保护项目。
阿佳格桑氆氇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格桑卓玛:现在旅游的人来得非常多,说起西藏的传统工艺都是竖大拇指,拍很多照片,买回去当礼物的也很多,我们这些妇女会编织氆氇的一定要学好,也要带更多年轻人,把这门传统手艺传承好。
江孜县群团工作部党组书记 央吉:我们想把西藏氆氇传承2000年的这个工艺延续和传承下去,就必须要跟上时代的一个步伐,要把民族的和现代的相结合。
2022年,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联络组江孜小组和上海纺织品企业、江孜县共同开启了氆氇的创新之旅。央吉先后带着格桑等50名江孜手工艺人去上海学习先进纺织技艺,并引进了新式织机。氆氇的制作效率得到很大提升,产品范围从服装鞋帽,扩展到了玩偶、围巾、披肩等多种产品。今年1月,央吉和格桑还参加了2024年法国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氆氇”正走出高原,走向世界。同样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拉萨,非遗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非遗+旅游”的方式,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传承的活力。这是《文成公主》大型史诗剧的演出现场。该剧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讲述了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历史故事,以人工舞台结合自然山川,展现了藏戏、卓舞、民间说唱、牛皮船等众多非遗元素。该剧自2013年8月1日首演,至今累计已完成超2000场演出。
《文成公主》大型史诗剧项目负责人 牟得喜:我们设计了很多西藏优秀的非遗跟舞蹈文化,把我们民族的文化,通过我的歌声,通过我的表演,通过我的舞蹈展现给了全世界的游客。
目前,西藏已建成非遗四级名录体系,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760个,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6个。西藏共设立非遗工坊173家,非遗技能融入当地人的生产生活,直接带动就业。分级分类保障机制的建立和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正让高原文化瑰宝绽放璀璨光芒。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