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静
“四下基层”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是转变干部作风、全面融入群众的重要法宝,是破解沉疴旧疾、推动发展的有效方法。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当作重要抓手,深刻理解其中的精髓要义,学用相长、担当实干,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交出群众满意“成绩单”。
巧用嘴“讲”理论,让政策主张“下”基层。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群众立场,精准把握群众的政策需求和接受特点,依托社区党校、农家书屋、板凳会、睦邻点等资源阵地,多用“唱、讲、演、画、展”等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突出大众化宣讲、通俗化解释,把“政策术语”转换成“方言土话”,把“理论政策”转换成“常识道理”,以“小切口”阐明“大道理”,让群众愿意听、喜欢听、认真听,易接纳、兴致高、理解深,推动党的政策主张在基层落地生根。
多用眼“察”民情,让调查研究“下”基层。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要,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调查研究质量高不高,关键要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广大党员干部要带着问题“调”、探寻原因“查”、剖析问题“研”、解决问题“究”,力戒形式主义,预留充足时间,把麻雀剖透、把样本做实,实打实掌握问题,为制定决策提供指导,为执行决策收集第一手材料,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切忌“车程两小时,调研五分钟”“谈话摆架子,调研做样子”的“走马观花”式调研,要在一线了解群众急难愁盼事,把群众呼声“捞”上来,把发展问题难点痛点“察”出来,真正为群众纾困解难。
善用耳“听”民声,让信访接待“下”基层。信访工作要想交出群众满意答案,关键在于要一线“出诊”、主动到困难多、问题多的地方。广大党员干部要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带着真感情耐心倾听,把群众诉求记录好、群众情绪安抚好、群众意见收集好倾听他们的呼声,从而开准药方、对症下药,把问题化解于开端。多为群众跑跑腿“上传下达”,把保障群众利益与打开群众“心结”结合起来,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让矛盾化解在“村里面”,困难解决在“家门口”,真正做好“送上门的群众工作”。
勤用脑“思”举措,让现场办公“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能够有效推动问题解决和经济发展。广大党员干部做善于“现场”解决问题的能手,不做只在“会场”指挥的干部,充分运用好“一线工作法”,在一线找问题、在一线破难题、在一线抓落实。坚持走出“文山会海”,走进“人间烟火”,主动到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民生实事等急难险重的现场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用“眼”见真情,用“耳”听真话,用真招实招、实干实绩赢得百姓喝彩、群众满意。
(云南网)